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愛盲服務 > 低視能服務 > 服務案例 > 身為「獨眼人」要如何使用眼力-閱讀效能評估

愛盲服務

Our Service

:::
身為「獨眼人」要如何使用眼力-閱讀效能評估
2020/03/25

  陳同學酷愛閱讀,也因為報考國家考試的關係,需要大量用眼力閱讀,早、中、晚讀個不停,希望自己閱讀速度增快、吸收效能也提升。原本因早產造成視神經發育不全,前一陣子才確診左眼視網膜剝離和白內障,眼前一片灰濛濛,目前剩下右眼有0.2的視力可以辨識細節。他對自己應該要避免用眼、或努力發揮右眼的功能,產生了疑惑:「我只剩下一隻可以看得到的眼睛,萬一也失明了該怎麼辦?」

 

  陳同學會因為用眼過度會導致失明嗎?

 

  這是許多「獨眼人」共有的疑惑,因為僅剩有視覺的那隻眼睛真的太珍貴了,連醫師都無法保證它的使用期限,這導致使用眼睛時總會戰戰兢兢,免不了多想。在不少與視覺相關的教科書上,通常會有這樣的眼科疾病列表,眼疾的發展、視力下降程度、以及是否會持續惡化等等。功能性視覺(2012)一書提供的參考資料顯示,「色盲」、「白化症」、「眼球震顫」、「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發育不全」等症狀就是被歸類為「視覺穩定」的一類,所謂的穩定,是指單一徵狀不會因年齡或直接因素有健康惡化的疑慮,但是在視覺功能的相關性上,卻不代表「屈光度」不會變化、「視野」不會異動、或是「對比敏感度」是否會有降低的可能、又或者其他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創造了新的病況。通常個案本身認知的其實是「視覺整體的變化」,而非「眼疾本身的變化」,所以從醫師、驗光師、視覺評估人員處所得到的訊息,與自己的視覺能力一相比較時,也總是充滿疑惑。

 

  從疾病的角度來看,例如像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如果血糖控制不良,高高低低也不按時服藥,已經出現相關眼疾的人就算閉著眼睛不用眼,眼底也會發生變化;高度近視視網膜已有多處裂孔的人,就算天天不用眼,引起視網膜剝離的機率本來就高於一般人。這是醫學上本來就容易發生的狀態,用不用眼此時就不是重點。

 

  低視能服務的個案中,不乏像陳同學這樣,對自己的眼疾和視覺變化充滿疑問的人。若能明確掌握確診疾病(例如有完整的病歷資料或就診評估等檢查資料),低視能評估人員可以就相關疾病討論與諮詢;但更多時候,會依據「用眼頻率」、「生活習慣」、「視力波動與變化」等項目來討論和釐清。因為低視能重建和服務的要務是「護眼」及「生活自主」,需要了解個案的剩餘視覺適用於哪個層面,又哪一個部分不適合再密切耗用眼力,這樣才能在不傷眼的前提下,讓剩餘眼力繼續發揮功能。

 

  像陳同學這樣困擾的人,會憂心幾個難解的問題:一是「我可以繼續用眼嗎?」、一是「我該學點字嗎?」。第一個問題「我可以繼續用眼嗎?」正確的解釋,應該轉換成「當我要用眼時,需要看多大的字、要看多久、要有多少頻率的休息,才可以有效率且避免傷眼。」和「什麼會超過我眼力極限,那時候我就應該要放棄用眼」;第二個問題「我該學點字嗎?」則要轉換成「當我不想用眼力時,有什麼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我達到相同的目標」。

 

  那麼愛盲低視能服務會提供那些協助呢?

  低視能評估做什麼可以幫助需求者?

 

  首先,一定會先確認個案想要改善的關鍵目標是什麼?現階段為什麼做不到。最基本的,需釐清眼睛疾病的病史,包含用藥與回診情形,視覺改變狀態,也會同步了解身體其他疾病是否有交錯影響的可能。

 

  再來,會進行視覺功能評估,這是檢查視力、視野、對比敏感度等標準性的檢查,主要的目的在了解視覺下降或缺損的程度,有時候備有醫院的診斷也能提供相關的資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功能性視覺評估,同樣也會了解視力、視野、對比敏感度、色彩辨識、光敏感度等項目,但與視覺功能檢查不同的是,這個階段關心的是個案如何用現有的剩餘視覺發揮這些能力,發揮得最好時會是什麼狀態?如果以視力值來做解釋,視覺功能中的視力要知道個案最小能看到多小,找出的是限制,而功能性視覺中的視力想知道看多大的字,視力最輕鬆最舒適,不會疲憊,也就是視覺可能性。在這個可能性中,如何延伸視力的清晰度、如何補強視野不足,就會開始加入討論。如果1.5倍的放大鏡使用很吃力,那麼按照視覺要看多小的字體,有可能調整成中階倍率的放大鏡,而且還要補充照明。有太多輔助工具可以在這個階段介入,稱之為輔具評估與試用。

 

  特別的需求目的,再進階使用不同的測試工具與方式完成。例如閱讀效能、輔具效能、用眼疲勞度的確認,或是視野延展等期許,都是依據特定目的而產生的檢測,有些可以在短短的1.5小時內完成,有些則需要數次分周完成。

 

  閱讀效能與用眼疲憊有直接的關聯性:用眼疲憊是一個被動的狀態,在這個部分需要確認疲憊的發生是否規律、受生理或物理環境影響,或者會跟隨用眼時間衰減或遞增;再來是依據不同輔具的運用以確認哪一項可以提升最佳閱讀效能,或哪一項輔具的使用反而會降低閱讀效能;此外,測驗當中會發生跳行跳字、或是忽略的狀態都必須被仔細觀察。最後,終於能歸納出針對此人用眼最佳的頻率時間、適用尺寸、應用輔具、和休息時間。

 

  身為「獨眼人」的陳同學,在一連串的評估和觀察記錄中已找出他必須每閱讀8分鐘休息2分鐘,雖然無法阻止用眼疲憊的產生,但卻能以此種方式持續閱讀1個鐘頭達到充分閱讀的效能,間接休息的頻率也可以不讓用眼疲憊無止盡的重現。更重要的是:安心閱讀無後顧之憂、很重要。

 

  另外,經常收到諮詢的另一個問題「我該學點字嗎?」,前述已轉換成「當我不想用眼力時,有什麼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我達到相同的目標」,也會在測驗中去找出答案。在此案例中,陳同學可以使用桌上型擴視機、放大鏡、近用眼鏡和電腦閱讀,檢測中發現陳同學的放大鏡適用於短時間、目標性強的焦點閱讀,例如信件、手機、菜單,因為時間短,並無引發疲勞度的問題。然而長時間的閱讀,為了要確保詞句正確以及文章的連貫性,反覆前後文理解,使用擴視機與電腦為必須的輔具。至於哪一項比較合適?就需要藉由擴視機閱讀、和電腦閱讀的反覆施測,在閱讀正確度、閱讀速度以及是否有跳行漏字或替換字等的錯誤率計算中做出結論。陳同學使用電腦閱讀的效率優於使用桌上型擴視機,在使用電腦閱讀中發生視覺疲憊時,又可利用語音朗讀替代,使眼睛有機會休息。這就是陳同學適用的結果。

 

  在本文中並未針對每一檢測項目做細部的說明,主要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用眼時機、致病原因、眼疾穩定度和閱讀目標都不相同,進行檢測時,也需要針對個別差異進行測驗的調整。歡迎有需求的視障者、家長、或特教老師來電聯繫,我們一起來找出最佳閱讀效能。

 

參考書目:功能性視覺:實務工作者評估與介入指南(2012),Dr. Amanda Hall Lueck,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翻譯/出版,2012/06/01。

 


評估後記:

 

  在進行此次閱讀效能評估前,陳同學有先經由同仁的建議進行閱讀的自我訓練與紀錄,進而透過其訓練的結果與同仁的建議來訂定評估進行的方式,也藉由此次的評估,奠定未來進行閱讀效能測驗的基礎。

 

  一次評估的時間包含前後說明與準備不超過1.5小時,主要也需顧及陳同學的用眼疲憊度。時間限制的關係,僅能就橫式閱讀先行測驗,再次進行直式閱讀還需另約時間,所以閱讀效能評估需多次的測驗時段才能針對個案的用眼目標與閱讀需求來獲得較全面的結果,這是讓受測者比較辛苦之處。另外因現場只有一位評估人員時,無法同時留意陳同學使用輔具的情況,還好陳同學有多年的輔具使用經驗,操作表現順暢。

 

  另外市面書籍排版方式繁多,也期待未來能更加完善各種類型的閱讀資料,可以更貼近個案的閱讀需求。(本次閱讀效能測驗者張佳叡為愛盲基金會中區辦公室低視能評估專員)

 

◎線上填寫服務需求:[低視能服務申請]